中国科学家多维度揭秘人体“衰老密码”

发布于:2025-07-26 阅读:1
近期,中国科学家多项衰老研究成果引发关注。绘制蛋白质组衰老图谱,揭示器官衰老时间表;发现线粒体“双相分子时钟”,解释器官异步衰老。还提出中医药抗衰思路。这些成果为理解衰老机制、干预衰老进程提供新视角与方向,助力实现健康老龄化。

人类对衰老奥秘的探索从未停止。中国科学家近期多项研究成果,为我们揭开了人体衰老的神秘面纱。

人体衰老

北京时间7月25日,中科院动物所刘光慧研究员等团队在《细胞》发表成果。他们融合质谱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横跨人类50年生命周期的蛋白质组衰老图谱。涵盖七大生理系统、13种关键组织,从蛋白视角呈现机体增龄全景。

研究发现,人体器官衰老不同步。30岁左右,血管和肾上腺率先衰老,内分泌稳态失衡成早期驱动力。45 - 55岁是衰老关键转折点,多数器官蛋白质组经历“分子级联风暴”。这一阶段,差异表达蛋白爆发性激增,标志多器官系统性衰老加速。

该研究还确立血管系统为衰老“先锋组织”和“衰老枢纽”。衰老血管分泌促衰因子,驱动全身多器官衰老。团队锁定GAS6、GPNMB等关键促衰因子,揭示“衰老扩散”机制。

基于此,团队构建“蛋白质组衰老时钟”。这为精准评估个体器官“生物学年龄”提供可能,开启衰老研究与干预新路径。

此前,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所李昕团队在《自然·衰老》发文。他们发现线粒体“双相分子时钟”,解释器官异步衰老原因。

线粒体时钟

研究选取838名20 - 70岁健康个体,分析47种组织线粒体DNA低频突变。绘制人体组织特异性线粒体突变“衰老图谱”。

“快闪族”器官如皮肤等,细胞持续更新,线粒体DNA复制错误积累导致衰老。“长跑选手”器官如心脏等,突变集中在线粒体DNA特定“热点”区域。

“线粒体时钟”为衰老研究提供新工具。有望评估器官生物学年龄和衰老轨迹,提前预测疾病风险。针对不同器官衰老方式,可制定靶向干预策略。

在抗衰老方面,中医药优势凸显。中医理论认为“肾精虚衰是衰老根本”。中医药通过“补肾填精”延缓整体衰老,与现代衰老标志物干预需求契合。

中医药抗衰

以八子补肾方为例,它选取八种植物种子药,配伍动物药和人参。能填补肾精、补益元气,对衰老多靶点产生积极影响。实验表明,其可改善线粒体功能、调节信号通路、保护骨骼和神经系统。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加深我们对衰老机制的理解,更为未来抗衰老研究和干预提供方向。随着研究深入,有望实现精准抗衰,延长健康寿命。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人体衰老 蛋白质组图谱 线粒体时钟 衰老时间表 中医药抗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