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来袭,科学防控指南请查收

发布于:2025-07-25 阅读:1
近期,基孔肯雅热在多地引发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报,我国广东佛山等地也出现确诊病例。本文介绍该疾病传播、症状,专家称可防可控可治,无明显人传人迹象,并给出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等预防建议,助你了解应对。

近期,一种名为基孔肯雅热的蚊媒传染病引发广泛关注。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就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

基孔肯雅热

在我国,广东省佛山市自7月8日监测发现首例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病例以来,截至7月23日,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645例,不过均为轻症病例,已有2018例痊愈。北京市疾控中心也表示,目前北京市偶有境外输入病例,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病例输入风险持续存在。

那么,基孔肯雅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它会人传人吗?症状有多严重?又该如何预防呢?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段蕾蕾表示,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没有人传人迹象。在广东,主要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2010年广东首次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由输入性病例引发的本地蚊媒传播病例,此后部分地区也曾有类似事件发生,但传播规模较小,未发生过大规模本地传播。今年以来,法属留尼汪岛、印度、孟加拉国等地区也出现了病毒传播,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近日还报告了输入性病例并发现本土传播病例。

基孔肯雅热症状

关于基孔肯雅热的症状,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院长陈锦泳介绍,病例具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特点。发热体温一般以中低热为主,少部分有高热,通常在2天到3天内退烧;皮疹一般起病第1天到3天出现,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面部、手掌等地方,多为斑丘疹,病情好转会逐渐消退;关节疼痛多数发生在手指、手腕、脚踝关节,疼痛以肿痛为主,相对比较剧烈,但缓解速度也比较快。部分患者有头痛、乏力现象,极少数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情况。通常5天到7天可以痊愈,均为轻症病例。不过,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控领域首席科学家、副主任何剑峰提醒,新生儿、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感染后风险更高,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在于灭成蚊、清积水和防叮咬。灭成蚊方面,在家可使用各类家用灭蚊药物,如电蚊香、灭蚊片或灭蚊喷雾罐等。清积水也很重要,伊蚊通常在各类小型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幼虫,家庭环境中常见的伊蚊孳生地包括水生植物的栽培容器、花盆底部的托盘以及屋顶积水的容器等;户外则主要是各类有积水的容器。通过翻盆倒罐,清除各类积水,能有效消除蚊虫的孳生环境。防叮咬时,家庭住宅可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户外活动时,建议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驱蚊剂。

基孔肯雅热预防

此外,中医在预防基孔肯雅热方面也有一定的方法。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医经典科主治中医师、医学博士王向培表示,基孔肯雅热预防的关键是防蚊虫、清环境、强体质。例如悬挂艾草、香囊,用金银花、藿香、紫苏自制中药喷剂,室内摆放薄荷、驱蚊草等驱蚊绿植;通过食用苦瓜绿豆瘦肉汤、荷叶茯苓粥等特色药膳清热祛湿,增强抵抗力。

如果不幸感染了基孔肯雅热,也不必过于恐慌。目前临床主要以退热、止痛、止痒等对症处理为主。若出现高热、关节剧痛、皮疹等情况,尤其是有蚊虫叮咬史或者疫区旅居史者,要立即就医治疗。

总之,面对基孔肯雅热疫情,我们要保持警惕,做好预防措施,共同守护健康。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基孔肯雅热 疫情防控 蚊媒传染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