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基孔肯雅热全球蔓延,多国拉响健康警报

发布于:2025-07-23 阅读:1
近期,基孔肯雅热在全球110多个国家蔓延,法国两月确诊30例,广东也出现相关疫情。该病由伊蚊传播,症状有发热、关节痛等。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疾控部门提醒做好防蚊及旅行防护。

近期,一则公共卫生领域的消息拉响了全球警报。目前,已有110多个国家报告发现基孔肯雅病毒,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靠伊蚊(即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花蚊子”)叮咬传播。

基孔肯雅热

据了解,基孔肯雅热名称源自非洲土语,意为“弯脊之痛”,形容患者因关节剧痛弯腰蜷缩的姿态。其症状以发热、关节剧痛和皮疹为特征。据法国公共卫生署发布的公报,今年5月1日至7月15日,法国已确认12起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事件,共计报告30例病例,此外还发现1例登革热本土传播病例。这些蚊媒疾病波及以往高风险的几个南部大区,也首次蔓延到大东部大区和西南部的新阿基坦大区。

在我国,近期广东天气炎热、降雨频繁,蚊虫进入快速繁殖期,省内出现境外输入的基孔肯雅热疫情,登革热疫情也进入快速上升期。北京、长沙等地疾控部门也接连提醒,要重点防范基孔肯雅热。广东佛山基孔肯雅热确诊超2285例的消息,让不少人心里一紧。

基孔肯雅病毒

基孔肯雅热的传染源除了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也在内。伊蚊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经过2 - 10天“酝酿”,再去叮咬别人传播病毒。潜伏期通常3 - 7天,人群普遍易感,不过感染后能获得持久免疫力。

该病的症状主要是突发高热、对称性多关节痛和皮疹,多数轻症,一周内好转,但部分患者关节痛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高危人群还可能发展成重症。在我国北京,传播基孔肯雅热的是白纹伊蚊,也就是俗称的“花蚊子”,这种蚊子白天吸血,早上6 - 8点和下午17 - 19点是高峰期,喜欢在各种小型清洁水体里繁殖。

面对基孔肯雅病毒在全球的蔓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疾控部门提醒,旅行者出行前需查阅目的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了解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密切关注自身和家人健康状态。旅行结束后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确保不会因隐性感染,将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等病原体带入境内。旅行返回后做好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请及时就医,并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以尽快得到诊治。

疫情防控

在日常防护中,建议市民做好“三清”,切断蚊虫传播链。一是要清积水,翻盆倒罐清除闲置积水,室内水生植物3 - 5天换一次水,储水容器注意加盖,从源头减少蚊虫孳生;二是要加强个人防护,外出时穿浅色长衣长裤,尽量少在树荫草丛等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降低被叮咬的风险;三是要积极动手灭蚊虫,备好蚊香、电蚊拍、防蚊喷雾等用品,及时清理卫生死角。

基孔肯雅热的全球蔓延,绝非一个孤立的公共卫生事件。它是全球化、城市化、气候变化的“并发症”,提醒我们在同一个地球村里,没有哪个角落能真正独善其身。我们需要全球范围内更紧密的协作、更扎实的投入,以及一种真正敬畏自然、防患于未然的集体意识。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病毒 蚊媒传染病 疫情防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