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特供”生意:从山姆会员店到特供酒的市场乱象与反思

发布于:2025-07-21 阅读:1
本文深度剖析“特供”生意,山姆会员店因选品问题遭会员不满,“特供酒”更是乱象丛生,制假售假严重。同时还提及电商特供曾存在的问题。揭示“特供”背后的消费陷阱与市场问题,提醒消费者理性消费,监管需持续发力。

在商业市场中,“特供”生意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从山姆会员店到特供酒,再到曾经的电商特供,“特供”概念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

特供生意

山姆会员店,作为会员制超市的标杆,近年来却因选品问题被骂上热搜。会员们抱怨山姆如今的选品不能让他们满意,尤其是货架上出现一些没有Member’s Mark标志且在其他商超随处可见的商品,让他们觉得每年缴纳的会员费成了智商税。实际上,山姆在去年底经历了换帅,但将其变化怪罪于华人高管并不合理,其在中国接近于特供生意的经营模式才是最大问题。

山姆早在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2019年随着我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而爆火。它利用会员制度,通过不同档次的会员费制造等级区隔,吸引了大量中国中产阶层。其爆款商品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让山姆会员成为一种精致生活的标签。然而,会员带来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维护成本。为了维护会员,山姆需保持商品的新鲜度和独特性,将成本转移到供应商头上。但这种扩张也带来了供应链和品控的压力,负面消息不断,好丽友事件更是让问题彻底爆发。

除了山姆会员店,“特供酒”市场也是乱象丛生。12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罚没物资全国统一销毁活动,共销毁13.2万瓶“特供酒”及9.2万件包材。所谓的“特供酒”,往往是以低价酒为原料,通过灌装和包装,摇身一变成为“高端酒”,甚至一些假冒“军”字号的“特供酒”是用酒精、香精和色素勾兑而成,成本仅3元。

特供酒

“特供酒”之所以有市场,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消费者认为标注“特供”字样的酒能标榜身份、体现品位,用其送礼、待客有面子;另一方面,对生产端来说,普通酒打上“特供”字样价格就能大幅上涨。然而,监管部门强调“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特供酒’全是‘特假酒’”,这些制售“特供酒”的行为不仅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还严重损害党政机关和军队形象。今年相关部门开展了专项行动打击制售“特供酒”的违法行为,但随着互联网发展,一些不法分子转移到线上销售,加大平台监管和治理迫在眉睫。

在电商领域,曾经也出现过“电商特供”的问题。2014年,国美高级副总裁李俊涛提出“电商特供”问题,通过拆解彩电发现线上线下同款产品存在质量差异。此后,消费者逐渐发现电商特供商品成为低价低质的代名词。“电商特供”最早出现于家电行业,品牌为避免电商冲击线下渠道而生产“电商专供款”,但这种做法违背常理,最终被市场诟病。《人民日报》也曾点名要求各商家“电商专供不能同款不同质”。

幸运的是,随着市场的发展,一些企业开始进行转型。如拼多多平台上的新宝电器,根据用户需求大数据和研发建议,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电商特供”产品,实现了从“电商特供”到“消费者特供”的升级。

电商特供

“特供”生意在不同领域呈现出不同的问题,但都反映出市场存在的消费陷阱和监管漏洞。消费者应提高自身辨别能力,理性消费;监管部门需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加大监管和惩处力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只有这样,才能让商业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特供生意 山姆会员店 特供酒 电商特供 消费陷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