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放“未录取通知书”引热议

发布于:2025-07-27 阅读:1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给未录取考生发放“未录取通知书”,内有校长亲笔信和小礼物。此举动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觉得暖心,体现人文关怀;也有人认为是二次伤害。该校此举已持续多年,旨在体现对考生的尊重。

近日,多名网友表示意外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放的“未录取通知书”。里面包含徐扬生校长的一封信和一个印着该校logo的精美小礼物。

未录取通知书

信的内容满是校长的深切关怀与真挚寄语。学校招生办工作人员证实,这不是“未录取通知书”,只是校长的一封信,主要是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他们解释,报考学校的考生众多,为体现对每位申请者的关注,特意寄出此信,是对未录取考生报考本校的感谢,并鼓励他们未来好好发展。

这种举措并非首次。早在2016年,该校就曾为未被录取的考生寄送过类似的安慰信,并附赠笔记本。而今年,这一行为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部分网友感慨,这比录取通知书还让人印象深刻,感受到了校长的温暖,认为别人家的大学,连拒绝都这么有仪式感。比如有考生早上看到印有香港中文大学标志的快递时激动不已,以为梦想实现了,虽拆开得知没考上,但也觉得学校还想着他们,至少不用自己猜结果。

校长亲笔信

然而,也有网友质疑这是多此一举。有人觉得这是让人白高兴一场,感觉像二次伤害,收到可能更难受。有女生在短视频里说,当时手抖得厉害,茶包包装都扯坏了。

从学校角度看,他们一直坚持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考生的尊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大学,有着国际化的氛围、中英并重的教学环境等特色。向未录取考生寄送信件从2006年开始,已成为学校传统。

校长徐扬生在亲笔信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鼓励考生。他讲了朋友因身体问题高考被三本学校录取,后来成为企业家的故事,还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他告诉考生,优秀与成功不是同一回事,从长远讲,优秀比成功更重要,今天的挫折将是明天前进路上的明灯。

人文关怀

对于“未录取通知书”是否必要,关键在于是否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学校初衷是好的,想给学生温暖和鼓励,但如果没充分考虑学生感受,可能好心办坏事。未来,高校或许应多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

不管怎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这一做法打破常规,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让大家开始思考教育该如何对待失败的学生。它也让考生明白,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一次的成败说明不了什么。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未录取通知书 校长亲笔信 人文关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