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学新生名字惊艳,“子涵”时代落幕?

发布于:2025-09-02 阅读:0
9月开学季,山东德州天衢东路小学一年级新生报到,“扶苏”“知潼”等名字惊艳众人。与过去“子涵”“梓萱”不同,如今名字更具个性与文化内涵,反映家长取名偏好转变及传统文化回归。

2025年9月开学季,幼儿园、中小学迎来“神兽归笼”时刻。8月31日,德州市天衢东路小学一年级新生报到,不少名字如“扶苏”“知潼”“邕熙”等令人眼前一亮。

古风名字

这些名字与传统常见的“伟”“敏”“杰”“丽”等单字名和“秀英”“桂英”“秀兰”等双字名大不相同。从近几十年发展看,名字越来越强调个性化和文化内涵。

2022年1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二〇二一年全国姓名报告》显示,2021年出生并已进行户籍登记的男性新生儿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依次为沐宸、浩宇等;女性新生儿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依次为若汐、一诺等。

名字变迁

早期有“建国”“建军”,后来是“伟”“杰”“敏”“静”,几年前是“梓涵”“沐宸”,现在是“扶苏”“知潼”“邕熙”。名字的变化,体现了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改变。

“扶苏”蕴含历史厚重感,“知潼”清新雅致,“邕熙”独特且寓意深远。网友对此看法不一,有人觉得“画风变了”“这些名字又有文化又不撞款”,也有人认为有些名字“生僻”“不好记住”。

名字文化

名字是文化心理的微观载体。20世纪50 - 60年代,“建国”“援朝”“红卫”等名字流行,承载着个体与家国命运的联结;80、90年代,“伟”“强”“静”“丽”等单名盛行,反映民众个体意识复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世纪受港台流行文化影响,“子涵”“梓萱”扎堆出现。

如今,“扶苏”“邕熙”等富含传统文化意蕴的名字受青睐,昭示着社会心理和文化审美的转变,凸显传统文化回归。新一代父母热衷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和古典影视剧作中找灵感,这是文化复兴浪潮推进的体现。

对孩子来说,家长讲述名字背后的诗词故事、文化渊源,是一次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当“扶苏”“清晏”们在校园相遇,也利于传统文化弘扬。新一代古风类名字的涌现,能唤起公众对历史和古典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有积极社会意义。

不过,取名是个人化行为,现代社会名字多元丰富是常态。取名关键是领会并认同名字深意,若只模仿潮流,忽略意义,可能又会引发新的跟风。无论如何,精心构思的名字凝聚着父母爱意与期许,更重要的是家长践行名字寓意,让名字成为孩子成长的明灯。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小学新生 名字 古风 文化内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