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兵的背:甘肃榆中山洪救援中的坚实依靠

发布于:2025-08-10 阅读:0
2025年8月7日甘肃榆中县遭山洪,武警官兵救援。他们72小时生死竞速,融合科技与传统救援。洪退后清淤重建,展现军民鱼水情。子弟兵用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人民最坚实依靠。

2025年8月7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遭遇连续强降雨。山洪如猛兽般袭来,冲毁道路、淹没房屋。5个乡镇严重受灾,10人遇难、33人失联,2002名群众被迫撤离家园。

子弟兵

在这场生死救援中,武警甘肃总队396名官兵携带千余件救援装备。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防线,背起被困群众蹚过齐膝淤泥。用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永恒誓言。

一、逆流而上的脊梁:72小时生死竞速

8月8日凌晨3时,武警甘肃总队机动支队官兵在旧庄沟村展开首次搜救。暴雨中河道水位暴涨,倒塌房屋被淤泥掩埋至二楼。张鹏辉带领的突击队采用‘两人一组、绳索牵引’战术,在齐腰深的泥浆中摸索前行。当发现82岁的独居老人王秀兰被困阁楼时,战士李东辉毫不犹豫卸下救生绳系在腰间,逆着湍急的水流攀爬至二楼。他背起老人时,泥水已漫至胸口,每一步都伴随着墙体碎石的崩塌声。

在兴隆山村,战士们用身体搭建‘人链’转移群众。下士王海涛连续背运5名老人后,体力透支跪倒在淤泥中,却仍死死护住背上的孩童。他说:‘我爷爷家也在农村,看到受灾群众就像看到自己的亲人。’截至8月9日凌晨,救援队累计转移群众171人,其中70%为老人、儿童和孕妇。

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部的50余台工程机械昼夜运转。在小康营乡,200名官兵采取‘三班倒’模式,8小时内清理淤泥480米,疏通堵塞桥洞3处。当发现窑坡村龛谷干渠存在溃堤风险时,指导员刘伟带领党员突击队跳入齐腰深的河道,用沙袋筑起200米长的临时堤坝。

洪灾救援

二、科技与传统的交响:立体化救援体系

此次救援中,传统救援手段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8月9日7时,侦察组利用无人机对上游来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发现黄坪村河道出现新的壅塞体后,指挥部立即调派爆破组携带50公斤炸药实施定向爆破。为下游村庄赢得宝贵的转移时间。

信息支援部队某部在抢修国防光缆时,创造出‘泥浆作业法’。官兵们用木板搭建临时作业平台,通过分段排查、接力熔接的方式,14小时内抢通2公里受损线路。通信畅通后,救援指挥部得以实时调度各方力量。

在后勤保障方面,兰州警备区创新‘热食前送’模式。他们将移动厨房车开到救援现场,官兵们利用战斗间隙制作羊肉泡馍、臊子面等地方特色餐食。8月9日中午,70份热气腾腾的餐食被送到南北关村安置点。

三、军民鱼水情深:并肩重建家园

洪水退去后,清淤工作成为重中之重。8月10日清晨,武警甘肃总队机动支队官兵在兴隆山村展开‘百人清淤大会战’。他们用铁锹清理街道淤泥,用高压水枪冲洗墙面污渍,甚至用牙刷清洁门框缝隙。当发现村民李建国家中3000斤小麦被淹时,战士们立即组成‘抢收小队’,挽回经济损失1.2万元。

在‘村超’球场清理现场,官兵们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36名战士采用‘杠杆原理’,移开堵塞在排水口的千斤重看台。村民们自发为战士们送来西瓜解暑。

军地协同机制在此次救援中发挥关键作用。兰州市‘王学礼民兵连’出动36人,在2小时内为马莲滩村架起30米长的应急通道。截至8月10日18时,军地联合抢通道路2300米,清理淤泥700余方,70%的受损房屋完成安全评估。

四、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在这场救援中,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休假在家的第75集团军中士李杰,主动请战。他背起被困儿童蹚过50米湍流,双手磨出12个血泡仍不肯下火线。

武警贵州总队某支队的‘清淤日记’记录着战士们的付出。支队长唐德友说:‘我们多流一滴汗,群众就少一分忧,这就是军人的价值所在。’

从1998年抗洪抢险到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从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到2025年榆中山洪灾害,人民子弟兵始终冲锋在前。他们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子弟兵 甘肃榆中山洪救援 生命至上 军民鱼水情

相关文章